2013年到2017年對外依存度增就接近40%,2000年前,中國天然氣市場處于長期的市場培育期,2000年到2013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從245億立方米,增至1680億立方米。
城市燃氣城鎮(zhèn)化的推進,無論現有趁勢的內延還是外擴,是有想象空間的,比較有爭議的是有沒有大的增長。
燃氣發(fā)電方面,中石油在江蘇的整體做的比較好,但是不具備可推廣的條件,因為江蘇是最早接受中石油送氣的,中石油給到的價格是相當優(yōu)惠的。下一步我覺得可能浙江也有類似的情況,可能在廣東,包括以前沒有做氣電的山東,由于當地政府迫切的需要,會成為中國氣電的未來增長點。但是再往北方的地區(qū)的電廠都是以熱定電,南方以前做發(fā)電的調峰體系,同時做電力輔助市場的作用,因此氣電不適宜普遍在中國推廣。
交通用天然氣方面,由于受電動車的影響,將來車用的領域想象空間不大的,,因為油價是不受人意識而轉移的,尤其是在油價爆跌的時候,天然氣汽車的經濟性大受影響?;旧衔磥淼脑隽康目臻g依然看城市燃氣。
用戶結構方面,全國的增量看華北地區(qū),夏天和冬天用氣比例差異太大,這個問題要想解決,一是靠接收站擴容,建衛(wèi)星站來的最快,目前來說,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接收站都要擴建1倍甚至2倍以上,中石油還要新建幾個。二是建立調峰儲氣設施,我們現在有效的接收能力只有100億方。我們這個行業(yè)近幾年可以想象到相關的工程材料設備這一塊會有一定轉化空間。但是這些儲備設施的建設存在一定時間周期,可以預計行業(yè)還會存在3到5年的氣荒問題。
說完下游我們再說上游,這是2016年的同比增量,國內好采的氣的都采完了,近幾年形成主要的增量來源靠進口氣。大家看一下這個表,2017年進口的管道氣是哪幾個國家,去年為什么出現那么多的氣荒,是出現了中亞短供的問題,用我們行業(yè)的通俗的說法,你中國過冬,人家中亞國家也要過冬。
現在我們國家的進口LNG多元化,這個多元化放開,包含審批放開,接收站加強建設,豐富來源。目前中國的主要的像澳大利亞的氣,東南亞的氣,上面這個北冰洋進來,冬天那邊要封海你過不來。其實簽的定價系數比較高,18%,今年會簽到11%,這是傳統(tǒng)的一些中石油簽長約的,大家在網上可以看到。廣匯沒有簽長約,也進不了大船,只能以銷定產,最大的問題是接收站利用率沒法長期穩(wěn)定。在我們的進口市場,長約占主導,長約不夠的情況下,大家會做一些現貨,基本就是說在冬季缺貨的時候大家都要采暖,但夏天都不需要用氣,所以LNG價格夏天便宜冬天貴。因為煤改氣價格曲線比以往彈性足。另外就是可能網上說美國的氣,不會對中國產生太多的影響,美國的LNG產能目前集中在美國的東海岸墨西哥灣一帶。大家看運距,在中國現有的體系下,美國出口的中國是沒有什么競爭優(yōu)勢的。而且現在中美關系這樣,變數還是很多的。
在管道氣方面,現在中石油的進口環(huán)節(jié)是虧損的,現在油價漲的趨勢,短期之間不可能并軌。今年中石油的銷售公司與下游簽訂了合同,大家知道這種合同遵守這種原則,以去年的量作為合同量;全年的合同量,乘以365天產銷雙方的系數,為均衡量;均衡量以申報的居民比例和價格得出,計劃內氣量的價格按照交易中心近期的成交最高價掛鉤,計劃外的量價格在冬季產生。去年因為大家在煤改氣,上游對氣量進行了限制,大家在增量上還是很缺失。這種增量的氣對應的采購成本面臨上行的壓力。
最后我們說一下可能認為的液態(tài)市場的情況。大家可以看到2017年LNG工廠供應975萬噸,接收站供應1050萬噸,因為在夏天中石油的管道氣非常充裕,在夏天每三車氣當中,有兩車是工廠供應的。到了冬天,因為冬天內地LNG工廠獲取原料氣時是需要做競價交易的,這個對工廠來說影響很大。這里面可以看一下這個圖,一個是工廠的地域分布,還有一些煤制氣制LNG工廠的受供應影響比較多,體量和規(guī)模非常小。
我們再看一下接收站面臨這樣的問題,淡季的時候售價很低,冬季的時候價格很高?;旧线@個行業(yè)是夏天賠點錢冬天掙回來。槽車方面,因為現在中國的工廠接收站的數量非常多,總體來說槽車量偏過剩。下一個表上,到最旺季的時候,接收站按照這么個高負荷的情況,到了今年冬季也是個緊平衡,剩下的需求來源就是車輛的使用年限到期帶來的更新換代了。